咨原汇(第十九期)| 以AI融合为翼 绘教育强国蓝图 01政策理论
发布者 : 宝鸡市图书馆
发布时间 : 2025-09-22
浏览量 : 523

03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摘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教育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是首个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教育行动计划,是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顶层制度安排,是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更好发挥建成教育强国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教育强国;中国式现代化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确保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如期实现擘画了宏伟蓝图、明确了行动指南。深刻认识《纲要》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有助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也有助于充分理解政策实施的意图、方向和路径。

《纲要》是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教育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1]。《纲要》是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教育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在把握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明确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路径,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团结领导人民完成“扫盲教育”“两基教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不断引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纲要》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百余年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引领教育强国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颁布实施的。一方面,《纲要》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虽然《纲要》被冠以“教育强国”之名,但其是以教育强国为主题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事关教育事业发展整体,事关教育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纲要》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主线,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分2027年、2035年两步走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面向近期高起点开局,为教育强国建设打牢基础;第二步面向中长期高质量推进,指向实现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全方位提升我国教育综合实力。《纲要》的颁布实施,明确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实现教育事业发展新的质变提供了政策指南。

        2.谋划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路径

        《纲要》是基于中国国情、教情,面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国际竞争需要,对教育事业作出的总体安排和全面部署,是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政策。从政策话语看,《纲要》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反映国家、社会、人民等主体核心诉求的教育政策。从政策文本来看,《纲要》共计十一部分,除总体要求外,其他十个部分均基于问题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体现了鲜明的行动性特征。同时,教育政策可分为基本的教育政策与具体的教育政策[2]。《纲要》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政策之一,其颁布实施对教育事业发展整体影响深远,是今后我国各项教育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其政策话语和文本的行动性特征会深刻影响我国的教育政策体系,对今后十年立足中国实际推进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范本。总之,《纲要》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着我国教育向着更加公平、优质、创新的方向迈进,将有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纲要》是首个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教育行动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3]《纲要》作为首个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教育行动计划,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1.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教育强国建设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惠及全体人民的国家行动,与促进人的现代化密切相关,将会通过促进人的现代化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4]。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驱动有本质区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人的主体地位,是对人的发展本质的复归。

        教育强国建设就是要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重要任务,回归教育本质,服务全局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纲要》围绕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例如,在扩大人才供给规模方面,《纲要》要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并提出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占比等。就研究生教育而言,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研究生教育规模特别是理工农医等学科的研究生占比有待提升。有研究对48个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情况不同的国家进行研究生教育指标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到2035年我国千人注册研究生数量为6.6—9.0人,研究生注册规模达到933.8万人—1365.9万人[5],结合国际比较和国情、教情分析,可见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存在大幅提升的客观需要,《纲要》强调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便是对这一客观需要的回应。总之,《纲要》的实施落实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必须着眼于社会整体,重视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个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即第一步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是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于教育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必须在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从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基础。《纲要》是实现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顶层战略规划,深刻体现了国家战略需求对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也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的重视,其颁布实施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纲要》是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顶层制度安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不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纲要》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提供了制度安排,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了制度保障,对服务国家发展全局、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构建制度框架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6]。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对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三者均为人类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相互之间存在着互促共生关系,并通过彼此间的联动,生发促进人类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专章论述,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内在逻辑,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7]。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三者统筹发展的内在机理,明确三者作为子系统在社会发展的总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方式,形成联动发展的制度安排。

        《纲要》既是以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的战略规划,也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制度安排。《纲要》强调构建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与其他七大体系相互作用,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例如,《纲要》提出,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建设高等研究院开辟振兴区域发展新赛道[8]。这一系列举措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提供了制度安排。

        2.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制度保障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发展,创新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从历史上看,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往往是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且每一次科技革命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密度都在不断提升,国家与创新行为之间的联系也愈发密切。因此,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通过国家行为赋予创新活动更加严密的组织性和系统性,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有学者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四大子系统构成[9]。四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既是教育、科技、人才要素的流动性不断加强的过程,也是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过程。《纲要》围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谋划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如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搭建校企联合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建强技术转移转化等专业人才队伍等。同时,面向国家创新能力提升需要,实施“沃土计划”“脱颖计划”,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推动学科融合发展,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支持濒危学科和冷门学科[10]。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就是要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提升创新活动的效率,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制度保障。

《纲要》是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举措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这种愿望源自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源自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纲要》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人民美好愿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举措,体现了我们党的人民立场,对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具有重要意义。

        1.助力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11]。这一美好愿望是14亿中国人的共同愿望,是14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具有最广泛的民族共识、最强烈的民族情怀[12]。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推动我国实现了从教育弱国到教育大国,再到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蜕变,增强了人民的教育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历史思维思考教育强国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增强历史自信奠定基础。因此,从历史纵深来看,《纲要》的编制、颁布和实施对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基本教育需要的基础上,将推动教育的全面进步,为实现建成教育强国这一美好愿望奠定基础。

        2.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要求。无论是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还是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都离不开教育,无论是人的全面发展,还是财富的极大丰富,都依靠教育。教育事业是关系人和生产力发展形态跃升的事业。一方面,教育是“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及“用好蛋糕”的战略性基础[13],它通过促进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为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奠定基础、提供动力。另一方面,教育具有文化传承和精神创造的功能,能够为人民提供精神充盈的信仰生活、积极自信的心理生活、和谐包容的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纲要》基于教育的人民属性,着眼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将有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教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石。

《纲要》对更好发挥建成教育强国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14],要从“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来把握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其一,“先导任务”说明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目标之前必须完成的先期性任务,强调建成教育强国在时间上要先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实现。其二,“坚实基础”说明要通过建成教育强国为党的二十大所谋划的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保障其他工作能够顺利推进、有效开展。其三,“战略支撑”说明教育强国建设要主动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主动支撑全局发展[15]。为了更好发挥建成教育强国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作用,《纲要》以“三大属性”为思想主线、以“六大特质”为主要特征、以“八大体系”为基本结构、以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为关键要求,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主题,形成了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将会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更深层次的变革、取得更伟大的历史性成就,真正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先手棋”。

        《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主题部署的战略举措,体现了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奋斗的历史主动。它全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举措,为教育强国建设擘画了宏伟蓝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5-03-13

 

04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出台首年 2025,各地教育准备这么干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为教育强国建设画出一张“蓝图”。

        新春伊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国各省份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逐一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找目标、定方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梳理了31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高质量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等成为报告中的高频词,整体反映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态势。细看31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各地在教育的工作目标中有不少相同点,也有差异化任务。

“2025年,落实《纲要》是各地各级教育工作的核心。”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看来,各地在深刻理解《纲要》精神的基础上,要落实好行动计划,最后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部署。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如何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是老百姓一直关注的重点话题。

        2024年,多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一系列基础教育的成绩单:天津6个区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9所、普通高中4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3.3万个、普通高中学位9600个;湖北省着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增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9.3万个,有序推动1.5万名教师城乡双向交流,努力让农村的孩子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纲要》强调,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在资源配置、优质均衡发展方面,不少省份给出了公办幼儿园占比、新增高中学位等具体目标数据。以山东省为例,2025年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3%。实施县中振兴计划,扩大公办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在湖北省,支持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优质初中、每个县至少办好1所优质高中、每个市州办好1所特殊教育学校;在辽宁省,优质公办幼儿园覆盖92%乡镇,50%县区基本达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新增优质特色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万名以上。

        围绕教学助学方面,浙江省提到,新增公办普通高中新生学位2万个。为持有居住证的农民工随迁子女100%提供义务教育公办学位。

        “老百姓对子女求学的期望值不断上升,相关政策出台是为了解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在浙江省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看来,随着学位数的增加,未来需逐步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让教学资源“跟得上”,满足学生家长的期待。

        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强调了“县中振兴计划”的实施。

        作为一名县级中学的教育工作者,张咏梅对县中振兴计划充满期待。

        她提到,目前县中学校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难题:一是要解决优秀师资力量“引不来、留不下”的问题;二是解决硬件设施,如智能化设备“跟不上、用不好”的问题;三是解决县级中学教育经费“资源紧、不够用”的问题。“新的一年,如何把县中教育做好,还有很多硬仗要打。”

        除了公办幼儿园、普通高中扩容增量工程,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治理校园欺凌现象,开足体育课程,抓好美育和劳动教育,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如贵州省要求开展千万师生阳光体育运动;辽宁省要求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

        “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有效的德育和体育。”张咏梅认为,未来基础教育一方面要继续抓好学生思想认知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心理健康层面,学校和家长要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职业教育探索产教协同育人

        新春开年,教育部印发758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更加强调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培养,促进专业教学紧跟产业和技术发展,推动以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赋能教学。

        我国拥有着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覆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主要领域。职业院校成为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主阵地。如何推动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命题。

        《纲要》中强调,要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优化技能人

才成长政策环境。

        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把产教协同育人作为职业教育布局的关键词。

        如内蒙古自治区强调职业教育要同区域发展相协调、产业布局相衔接,建好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宁夏回族自治区强调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建10个以上现代产业学院。

        为促进江西省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改革,新增专业布点数60%以上要服务于省域重点产业紧缺岗位,打造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5年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方面的改革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提到,目前职业教育要解决产业布局变化和人才培养的适配性问题。尤其当地方产业发展方向清晰时,职业院校要紧紧跟随地方经济发展做调研,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了行业转型升级,相应地,行业对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不断升级。地方需要做好技能人才的能力培养工作,提升劳动力的综合技能,协同实现人才的升级迭代。

        在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职业本科也是职业教育的高频词汇。如北京要求开展职业教育本科试点,加强职业院校建设;吉林省要求推进职业本科教育提质发展。

        “职业教育学历层次的提升是大势所趋。”许玲认为,随着产业结构、岗位要求的不断升级,职业教育也要不断完成学历的升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持续加大高等教育专业调整力度

        2024年,全国共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教育部开展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这一点在多个省份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明显体现。如四川省公布,过去一年新增急需紧缺和新兴交叉专业点246个,撤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206个;湖北省面向前沿领域新设106个专业,与未来产业相关的新兴学科加快布局。

        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省属高校与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点占比升至64.9%。联合知名高校和企业共建安徽高等研究院,首招硕博士研究生735名。

        为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安徽省的目标是:实施高峰学科对标晋级、“双一流”学科培育行动,推进特色高校、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稳步扩大优质本科教育。加快省属高校内涵式发展。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加快发展新工科。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推动安徽高等研究院实体化运行。

        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蔺跟荣认为,推进特色高校、特色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分类化、优质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是要形成安徽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模式。

        在他看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以安徽省为例,强调“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加快发展新工科”的目标,是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材料、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车、低空经济等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打通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解决地方人才供需矛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除了安徽,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到了高校学科设置调整的目标。如上海市要求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陕西省要求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健全就业招生联动机制,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大学科技园建设;海南省要优化调整高校8%左右学科专业。

        此外,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发展优势学科也是多个省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辽宁省要求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力争10个学科稳定在世界一流水平;山东省要求深入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支持山东大学等驻鲁部属高校高质量发展,推动山东农业大学等省属高校突破国家一流学科,支持山东中医药大学等特色发展。

        正如《纲要》所要求,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

        高等研究院的建设也在各地逐步落地、推进,将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在辽宁、重庆、青海、云南、内蒙古等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提及。

        除了在学科布局调整等方面的安排,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赋能作用。黑龙江省要求推进教育数字化,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实践;四川省要求建立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

        DeepSeek技术在全球爆火,陈志文认为,这进一步说明了拔尖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重要性。教育工作更要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和完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回答好《纲要》的重要要求。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02-17